-MwvM.png)
爱心机器人-完全版
很丑但是很温柔
布莱恩外形丑陋:脸垮、常戴多伦多大学蓝色棒球帽、穿 T 恤,无脚,每只手仅 3 根不动的手指,像诡异的机器鸟。它由多伦多大学机械暨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高蒂・雷洁创造,当前是原型机,且设计时兼顾 “恐怖谷效应”—— 这一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 1970 年提出的理论指出,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接近 “栩栩如生” 时,人类对其情感会骤降,更希望它像机器。
作为为长期看护机构设计的社交辅助型机器人,“不吓人” 是关键。借助语音合成器(变音调节气)、服务马达(控脸部表情)、情感侦测软件(解析情绪),这个 70 公斤的 “激励教练” 能吸引银发族玩记忆卡牌防失智,还能说服他们好好吃饭防营养不良。自 2009 年问世,布莱恩的程序不断升级,如今更机灵、善侦测线索,是加拿大独有的社交智慧护理型机器人,能依使用者情绪即时调整行为,安抚、鼓励使用者。
社交机器人大发展
当代社交机器人源头可追溯至 20 世纪 40 年代,90 年代末期 Kismit(会说话的头,靠合成神经系统做自然表情)问世后,该领域才升温。当前其研究热潮,正契合老年人口快速增长(2016-2020 年为增长期)、医疗保健业或面临人才危机的人口与社会背景。
雷洁认为,布莱恩类机器人可缓解相关问题:有的陪伴老人、督促服药,有的参与护理(关注术后患者、教行动不便者走路),有的用于家务,有的在医疗机构专属服务单个病人,她预计 10-20 年内这类机器人会进入住宅、疗养院和医院。
该领域衍生出数十种机器人,日本表现突出:医院和安养院实验人形机器,知名的 “Pan” 是带感应器的绒毛小海豹,会眨眼摆尾、辨简单句子,摸它会叫,第八代售价不足 6000 美元,已在多国售出数千只,能提供动物辅助治疗效果且无宠物需求;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还测试了可帮老人、残障人士脱 T 恤的双臂机器人,能适配特殊姿势。
美国研究也不落后:南加大的 “Bandit” 眼窝带摄影机,会扬眉、咧嘴笑,用活节手臂指导中风患者复健,还能追踪进展并鼓励;耶鲁大学的 “Zico” 可观察环境并整合成 3D 认知,这是未来机器人居家服务的关键能力。
说服你和他做朋友
在多伦多大学的实验室里,布莱恩外露的机械结构能避开 “恐怖谷效应”,但其成功关键是 “说服病人做朋友”—— 雷洁认为这是认知突破:机器人不仅能 “思考”,还能智慧 “行动”。
雷洁的学生做了示范:麦科尔面对布莱恩玩记忆卡牌(桌上 16 张牌,上方摄影机给布莱恩传影像)。布莱恩启动后低鸣,挥臂张口说 “嗨,我叫布莱恩”,接着邀玩游戏并让翻牌。麦科尔向 “我” 解释时,布莱恩降调提醒 “你不专心我会难过”,还拉长橡皮脸、垂眼皮。它胸部摄影机通过 T 恤观察,靠脸部辨识算法判断麦科尔分心,并用 “让人内疚” 的方式促其顺从,雷洁团队发现这是哄人配合的有效办法。
除了激励认知,布莱恩还能通过卡牌游戏追踪病人心智功能,储存失智症相关线索,且会依互动经验差异化待人。不过它的情感表达较单一,开心与难过表情相近,主要靠音调辅助。
机器人赢得老人欢心
社交机器人的一大挑战是让人类适应。2012 年乔治亚理工学院研究显示,21 位 65-93 岁受试者不介意机器人做打扫、提醒服药等 “苦差事”,但不愿其参与进食、穿衣、社交等贴身事务 —— 而这些正是社交机器人专家希望其发挥作用的领域。
多伦多大学机器人暨自动化实验室主任安德鲁・高登堡坦言,老年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,接受度不高,“能自主就不愿依赖机器人”。但雷洁的研究更乐观:2011 年布莱恩进驻多伦多某安养院,57-100 岁的院民多数喜欢它的表情、声音和外形,愿与之相处,有人会反复找它聊天;去年研究老人与布莱恩用餐互动,也有受试者被吸引,听笑话会笑、问它饿不饿。雷洁指出,人类面对神情生动的机器人时,会本能投射情感,暂把它当真人。
不过,这种接纳可能有 “新鲜感” 因素。让机器人接手护士日常护理(如关怀体谅)仍有难度,即便日本政府投入 9300 万美元发展机器人家庭护理,辅助型机器人也难在商业市场蓬勃发展,有用户直言 “希望真人照顾,不是机器”。